F. H.奥尔波特(1924)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 ) 的学科”。
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 )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 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 )的过程。
个体进行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叫( )。
人的社会化过程以及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 )为 基础的。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 象,称为( )。
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 现象,称为( )。
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右( )的性质。
印象管理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现实生活中,个体要为他人、公众 与社会所接受,其行为表现必须符合社会对他的( )。
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被称 为(
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的发生并非由内因或外因这样的单方面的因素引 起,而兼有两者的影响,这种归因叫做( )。
某些人认为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的作用 造成的,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认为个 人的努力无济于事。这种人被称为( )。
折扣原则是归因现象的主要研究者( )提出的。他发现,如果也存在其他 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会打折扣。
根据凯利的三维理论,如果( ),那么就更可能做出内部原因的归因。
行动者(当事人)和观察者(局外人)对行动者行为原因的看法有差别,对 行为原因的解释也会有明显的不同,这表明( )影响归因过程及其结果。
—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 )。 (A) U型曲线 (B)倒U型曲线 (C)线性关系 (D)指数曲线
焦虑是非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高焦虑者的亲合倾向()。
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的状态转换到满足的状态,并产生新的需要的过程称 为( )。
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 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是( )。 (A)焦虑 (B)嫉妒 (C)恐惧 (D)羞耻
个体倾向于发展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这是态度的( )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