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环保事故隐患排查频次,所属企业下属单位应当根据季节性特征及本单位的 生产实际,至少 ( ) 开展一次事故隐患排查,重大活动及节假日前应当进行一次事故 隐患排查。
因存在重大安全环保事故隐患被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责令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治 理的, 治理工作结束后,所属企业应当组织对事故隐患的治理情况进行评估,符合安全 生产条件的, 向 ( ) 提出恢复生产的书面申请,经批准后方可恢复生产经营。
所属企业应当选择适当的方法,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危害因素 ( ) 至少组织一 次全面辨识,同时组织重大危险源辨识和事故隐患排查。
指导书编制应在单位生产 (技术)部门的牵头组织下,由人事、企管法规、 生产、 技术、设备、工艺、标准及安全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有关专家及基层岗位员工共同组成 编制组进行编制。编制完成后,应由业务主管领导牵头,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评审和和审 核把关,并由 ( ) 批准后发布实施。
作业计划书应针对具体的项目编制,适用对象是具体工程项目管理人员、项目作 业人员。 编制工作应在 ( )主持下,组织生产技术人员、 班组长、关键岗位员工及安 全员共同进行,并在项目开工前编制完成,作为项目开工的必要条件之一。
“双重预防机制”、“双重预防体系”是近年来我国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形成的新的 术语,具体指:安全生产 ( ) 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
指南要求企业把安全风险管控挺在 ( ) 前面,把隐患排查治理挺在事故前面, 扎实构建事故应急救援最后一道防线。
危险源:可能导致 ( ) 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
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 品的数量 ( ) 临界量的单元 (包括场所和设施)。
车间 (站队)、 班组、 岗位员工进行的日常生产任务宜采用 ( ) 法开展操作步骤 危害因素辨识。
设备设施宜采用 ( ) 法开展危害因素辨识。
车间 (站队)应在生产作业活动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 宜采用 ( ) 等 方法组织系统分析各项岗位操作规程的有效性,完善现有操作规程, 将所确定的风险纳 入操作规程中,确保在操作规程中已明确了相应的风险提示、风险控制措施。
2013 年 6 月 6 日,习近平就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作出如下批示:接连发生的重特大 安全生产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人命关天,发展决 不能以牺牲人的 ( )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海因里希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中五个因素不包括 ( )。
危害因素在工作场所表现为能量物资或危险物质,它们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人 们只能对其风险进行 ( )和控制。